"); //-->
中芯国际(688981.SH)5月13日披露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72.9亿元,环比增长9.31%,同比增长13.9;实现净利10.32亿元,环比下降17.56%,同比增长136.4%;毛利率26.97%,上季度为21.46%。营收和毛利率均高于指引。
对于一季度业绩环比增长高于指引的主要原因,中芯国际首席财务官高永岗今日在中芯国际一季度业绩电话会上表示,主要系因价格调整以及产品组合优化,晶圆单价环比上升5%,出货环比增加10%。
从各个技术节点对应的收入结构看,今年一季度,0.15/0.18微米、55/65纳米以及40/45纳米仍是中芯国际的主要营收来源,分别贡献的营收比重为:30.3%、32.8%以及16.3%。
在今日的一季度业绩电话会上,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多次提到,公司的0.15微米和40nm的产能缺口尤为紧张。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电话会议中了解到,中芯国际的成熟工艺节点,目前市场需求依然十分强劲,产能供不应求的情况将持续至年底。其中在40nm技术节点方面,赵海军表示,中芯国际只有三分之一(产能)是做智能手机,另外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IOT,而IOT的主要工艺集中在40nm,“一方面,WIFI 5、RF、MCU等对40nm的需求十分强劲,同时有一些其他芯片产品也在抢占40nm的产能,另一方面,全球40nm的产能并没有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公司看到年底还是供不应求的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部分做NOR FLASH等产品的客户集中在55nm,但是中芯国际并没有对该技术节点进行扩建,因此赵海军还透露,公司55nm也存在较大的缺口,“中芯国际为了满足客户的承诺,不得不拿出40nm产能去支持55nm”。
总体而言,赵海军表示,中芯国际各细分市场的产品平台均有增长,其中摄像头、特殊存储、电源管理芯片这三个产品平台一季度合并收入同比增长20%,此外随着国内面板产业链的发展,高压驱动芯片异军突起,需求进入快速上升轨道,公司在0.15微米、50nm和40nm等工艺节点的面板高压驱动芯片一季度营收环比翻倍。
而在28nm以及更先进的工艺制程方面,中芯国际曾在2020年6月披露的招股书中表示,由于目前28nm全球纯晶圆代工厂商的产能布局较多,造成全球28nm市场产能过剩。此外,由于28nm制程相关的产线仍面临较高的折旧压力,报告期内公司28nm产品毛利率为负。
但上述情况在今年发生了转变。
赵海军表示,28nm原来全球产能过剩,去年产能还多30%左右,今年28nm主要是由于AP(应用处理器)的应用,比如扫地机器人对28nm的需求非常大,这些会对28nm的产能进行消耗。
赵海军进一步表示,中芯国际的28nm制程和40nm制程是在同一个工厂中,大部分设备都是一样的,公司建设的工艺也基本一样,因此产能的转换没有太大的差异,“中芯国际可以配合战略客户的要求,在28nm和40nm之间进行转换,如果28nm的需求没有那么强,公司会将采购的产品优先应用在40nm,因为40nm的缺口较大”,赵海军讲到,“也有客户经过一两年的生产将产品迭代到28nm,公司也可以进行灵活的转换”。
此外,记者还在电话会议上获悉,中芯国际第一代Finfet成熟工艺已经进入量产阶段,产品良率达到业界标准,第二代Finfet技术相对于前代技术,单位面积、晶体管密度大幅提高,公司已完成低电压工艺开发,已经进入风险量产。
那么在当前全球晶圆紧缺的背景下,中芯国际将如何分配产能给客户?赵海军称,公司的产能分配原则,是优先满足长期与中芯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客户,其次是考虑高毛利的产品,同时保持与其他客户的密切沟通,协商保证最重要的需求。
另外,在行业下游需求旺盛以及产能紧缺的背景下,中芯国际也在跨步进行扩产。据了解,中芯国际2021年第一季度资本开支约人民币35亿元。2021年计划的资本开支约为人民币281亿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成熟工艺的扩产,小部分用于先进工艺,北京新合资项目土建及其它。
今年3月,中芯国际公告称,拟和深圳政府联合扩产,重点生产28纳米及以上的集成电路和提供技术服务,月产能约4万片12英寸晶圆,预期将于2022年开始生产,新投资额估计为23.5亿美元。
“深圳项目的厂房已经建好,预计来年量产,但考虑到实体清单的影响,生产设备在达产上可能会有一些延迟”,赵海军透露。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